11月中旬,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上,郭净和藏族女孩此里卓玛合拍的纪录片《卡瓦格博》,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。事实上,这部影片,仅是郭净在藏区拍摄的众多影像中小小的一部分。
作为一名人类学家,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净用摄像机和笔,记录了2000年以来,外来探险、开发和旅游等活动,对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。他历时4年完成的《雪山之书》,以口述历史和调查笔记的方式,呈现了卡瓦格博地区的神山文化、民间传统文化在自然保护中的有益作用。
在德钦的高山村子里做田野调查时,郭净发现,当地藏族很在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登山事件,“只要和村民聊天,他们就会说起梅里山难的事”。
梅里山难发生于1991年1月3日,那天,中日联合登山队在攀登梅里雪山活动中,17名队员罹难,其中中方6人,日方11人。这是日本和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山难。
梅里山难和此后1999年的“梅里雪山千年登顶”行动,把“梅里雪山”炒得名声远扬。当地藏族反对攀登神山的呼声,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。2001年,德钦县人大常委会正式立法,禁止任何登山队攀登这座永远的神山,成为“中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座因为神圣而禁止人类攀登的山”。
《雪山之书》的开篇,对山难事件进行了陈述,包括官方的、媒体的、民间的、网络的。登山事件“不仅催生了中国的山难救援组织,也使中国第一次在网络上展开了登山运动和环保、文化冲突的公众性讨论”。
郭净把这些讨论都保存了下来。“它们比登山活动本身更具有历史价值”。“人们曾经以与大自然斗争为荣,可大自然却用它自己的方式‘报复’人类,沙尘暴、气候变暖都是人类不尊重大自然的结果”。
“在藏族地区,神山不只是神山的概念,也是环保的概念。”“当我看见雪山的时候,我才对家园这个词有了触感。”郭净说,大山不仅是他们的衣食父母,更是思想和生命诉说的对象。藏族人依偎在偌大的宇宙中,他们的房子和家,就是山的一部分。
《雪山之书》是郭净“用写一个旅行作品的方式写出来的一本书”,他认为“带着信仰的旅行”很重要,“一个人应该有两个世界,一个世俗的,一个神圣的”。
“对藏族人来说,神圣的空间不仅存在于人造的庙宇里,更存在于荒野中。”郭净说。
(2017-12-14 责任编辑:李雪静 来源:中青在线)